Zusammenfassung der Ressource
《诗经》历史与六义
- 名称由来
- 先秦时为方便,称为《诗》或《诗三百》
- 本有311首流传,惟其中6首乃只存篇名
而无诗文的“笙诗”
- 大约成书于春秋中期,
传为尹吉甫采集、孔子编订,共305篇诗歌
- 改称《诗经》,
是由于汉武帝以诗、书、礼、易、春秋为五经的缘故
- 产生年代
- 汇集西周至春秋中期,
约五六百多年间的诗歌
- 中国第一部诗歌选集
- 最早的记录在西周初年,
最迟产生的已在春秋五霸时代
- 产生的地域,以黄河流域为中心
- 南到长江北岸,
分布在陕西、甘肃、山西、山东、河北、河南、安徽、湖北等地
- 大致以风、雅、颂的分类而言,
颂的出现最早,雅则次之
- 创作背景
- 相传周代设有采诗之官,
每年春天都会深入民间采集民谣
- 把能够反映人民欢乐疾苦的作品,整理后谱曲,
演唱给周天子听,作为施政的参考
- 举例:谈农事的《生民》、《公刘》、《绵绵瓜瓞》等诗篇,
反映当时社会状况
- 从繁盛到衰弱五百年间,
中国社会各层生活面貌的形象反映
- 有先祖创业的颂歌,祭祀神鬼的乐章;
也有贵族之间的宴饮交往,劳逸不均的怨愤;
更有反映劳动、打猎、
以及大量恋爱、婚姻、社会习俗方面的动人篇章
- 诗经内容
- 风:是周朝十五个地区的民歌民谣
- 《风》有十五国风,出自各地的民歌
- 《诗经》中的精华部分
- 有对爱情、劳动等美好事物的吟唱,
也有怀故土、思征人,
及反压迫、反欺凌的怨叹与愤怒。
- 民歌特色:常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咏叹,
一首诗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几个字不同
- 雅:朝廷里演奏的官乐歌辞
- 多为贵族祭祀之诗歌,祈丰年、颂祖德。
- 用音乐特质分《大雅》、《小雅》
- 《大雅》的作者是贵族文人,
但对现实政治有所不满
- 《小雅》中也有部分民歌
- 颂:宗庙里演唱的祭歌歌辞
- 对于考察早期历史、宗教与社会有很大价值
- 传承历史
- 子夏对诗的领悟力最高,由他传诗
- 到汉初,说诗的有鲁人申培公,齐人辕固生和燕人韩婴
- 齐诗亡于魏,鲁诗亡于西晋,
韩诗到唐时还在流传,如今只剩外传10卷。
- 当今世上流传的《诗经》,
则是趙人毛公(毛亨,毛苌)所传的毛诗
- “诗六义”是《诗大序》
(《毛诗序》)最先提出
- 诗的分类和内容题材:风、雅、颂
表现手法:赋、比、兴
- 赋、比、兴是《诗》之所用;
风、雅、颂是《诗》之成形。
用彼三事,成此三事,是故同称为‘义’。
- 赋:敷陈其事,就是直接描述,直抒胸臆
(写景叙事,铺陈情节,
抒发感情,也可以意在言外)
- 比:指物譬喻,就是比喻、比拟
(相当于现在修辞的手法)
- 兴:借物起兴,有发端、引起联想的作用
- 一种借对自然界的事物描写,
如鸟兽虫鱼、风云雨雪、星辰日月等
- 多为起象征、联想、比拟的作用,如《关雎》
- 起创设意境、烘托气氛的作用,如《秦风·蒹葭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