Zusammenfassung der Ressource
〈荷塘月色〉课文简析
- 朱自清的散文偏爱叙事和抒情
- 叙事散文主要以描写社会现实为主
- 抒情散文则描写个人及家庭生活,具有浓厚的人情味
- 还有一类就是以描绘自然景物为主,抒发个人情感
- 全文可划分四个部分:
《荷塘月色》写于1927年7月
- 朱作为自由主义知识分子,
在国内两大政治力量尖锐对立的形势下,
陷于进退失据的困境之中
- 既不能置身事外,又做不到参与其中
- 内心中充满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与憎恶
- 思想上存有许多矛盾,对生活感到惶惑矛盾
- 这篇散文通过对冷清的月夜下荷塘优美景色的描写,
流露出作者想寻找安宁但又不可得,
幻想超脱现实但又无法超脱的复杂心情
- 第一部分段(第1段),点明题旨,
同时制造一种安静优美的气氛,引出全文
- 以一个悬想“忽然想起……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”,
紧扣文章题目,点明了描写的内容
- 静谧世界:接着从“月亮”“孩子们的欢笑”、
“迷迷糊糊的眠歌”几个方面
记述了夜深人静的时间
- 全段中有心情、景色、时间、
地点、缘由的清楚交代,行文极为自然。
- 第二部分(第2~3段),写在荷塘的小径漫步。
- “沿着荷塘,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”,
幽僻的路、蓊蓊郁郁的树、淡淡的月光,
烘托了作者的内心世界
- “没有月光的晚上,这路上阴森森的,有些怕人”是一笔反衬,
衬托出“今晚”月色笼罩下荷塘景象特有的魅力
- “我”仿佛到了另一个世界,
顿觉自己是个“自由的人”,
抒发了“我”对这片天地格外欣赏喜爱的情怀。
- “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”,
流露出作者从压抑不自由中暂得宽余,
欣赏月色的淡淡喜悦与哀愁。
- 第三部分(第4~6段),着重写荷塘月色的优美景象。
先写荷塘,继写月色, 再写月下荷塘周围的景色。
- 第4段里先写田田的荷叶,
晶莹的荷花;再写荷香,
“微风过处,送来缕缕清香”,芳而不浊
- 接着以“歌声”比况“荷香”,
极熨贴地传达出一种香远益清的韵味。
- 接下去顺笔写了花与叶,
在微风掠过时刹那间的动态,
表现出叶与花一种欣欣然生机活泼的情状
- 最后点出被荷叶遮住了的“流水”,
由它那脉脉流动的点染,叶子“更见风致了”
- 第5段写月色。首先直写“如流水般”的月光
“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”,
这是给画面涂上一层底色,素淡、恬静、柔和。
- “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”,
则又使画面上呈现出迷茫空蒙的景象。
- 把静态事物作动态的描绘,
句中两个动词“泻”和“浮”选用得极为精到传神
- 两个比喻:“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;
又像笼着轻纱的梦”形象鲜活、迷人
- 接下去再写阴影。阴影是月光隔了树木造成的,
因而自然成为对月光的一种衬托。
- 最后又合写光与影,“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;
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”,
“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”,
是由联想引出的神奇的比喻
- 第6段写月下荷塘周围的树景。
“远远近近,高高低低都是树”,
这是总写四周。
- “但杨柳的风姿,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”,
这是写近处。
又写了隐隐约约“只有些大意”的远山
- 而树缝里漏着的一两点“没精打采的”、
像“渴睡人的眼”的路灯光……
依然是一片静悄、幽寂的景象。
- “这时候最热闹的,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”,
这种“热闹”喧噪,是一种反衬,
使得那静悄、幽寂的氛围更浓郁了。
- 第四部分(第7~8段),偏重于抒情,
抒发由月下的景致所引动的乡思。
- 触景生情,由眼前景物
“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”,转出新意
- 顺此,文章放了开去,追溯了古人采莲的盛况,
又援引《西洲曲》里的诗句,表现出对采莲盛事的向往
- 然后再收回到眼前的景致,“今晚若有采莲人,
这儿的莲花也算得‘过人头了’”,同前文相呼应
- 进一步将今昔相比照,
发出“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,是不行的”的缺憾
- 由此极自然地牵动出
“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”这种思乡的哀愁
- 《荷塘月色》出神入化地描绘了月夜荷塘的迷人景象,
表达出作者对自然景色的赏识和欣喜,
其中也流露着一些淡淡的思乡之愁。